好书的评判标准因人而异。我读的这本书很小众,它崭新的装帧内承载的是尘封的回忆和褪色的青春,它没有知名的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它叫做《呼玛知青风云录》。我更愿意把它当做记载岁月的日记,而每一名知青都是都是这本日记的主人,通过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刻骨铭心的回忆和魂牵梦绕的依恋,再现了他们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战天斗地的豪情,和战友并肩作战的友情,和呼玛父老乡亲那割舍不断的亲情。我仿佛看到,知青们在呼玛这片热土戍边、护林、扑火、垦荒、播种、收获、伐木、架桥,历尽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以常人少有的毅力创立了不朽的功勋。
知青的故事真的离我们很远,从1968年至今近半个世纪了。曾经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也进入了古稀之年,从他们回忆的文字里我却能感受到当年的豪情与热血,在大兴安岭这祖国边陲挥洒汗水,建设家园的知青精神。《燃烧的青春》里,小战士任久林用生命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通过《三合战斗村轶事》,才知道偏远的鸥浦乡三合村,曾经是边境战争中的军事要冲,是全国学习的军民联合作战典型。在《广阔天地》中,呼玛山水间那些堤坝、厂房都留下过知青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呼玛的五七农场里,两名上海女知青独自操作发电机组,完成了《我为连队送光明》。在《苦乐年华》中,那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小事,无不流露出知青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与呼玛百姓之间的浓浓亲情。
知青的故事却也离我很近,我曾在索巴音图老师的遗像前背诵过呼玛一中的校训,也曾在上海知青叶磊老师的教导下学习音乐。我自己的二叔、三叔也都是本地知青。知青们的斗志和拼搏精神是我们无法复制的,也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精神。我想当年的知青们一定拥有一个朴素原始的“中国梦”,开发建设是为了人民富裕,保卫边疆是为了国家富强。知青当中很多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和弄潮儿,和他们上山下乡的经历不无关系。反观自己如果生在那个年代,是否能有他们那样的成就?我不敢回答自己。因为我身上缺少了那份精神。那份“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精神,执著进取的时代精神”。我相信这种精神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升华,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也相信我能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