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承担着全面反映国情国力、客观描述社会经济状况、及时监测社会经济态势、准确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职责,是社会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统计体系是保证统计工作专业、权威、真实可信的基石。中国统计顺应发展需要,锐意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大力加强统计服务体系,全面建设统计工作保障体系,在我国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
统计调查制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规范。统计调查制度体系包括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标准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统计调查制度管理体系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范围上讲,统计调查制度体系包括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三个方面。
构建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务院各部门、全国性行业协会、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等100多个部门的统计调查制度约5000种报表,共有指标约3万个,共同组成了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
建设统一的统计标准体系。统计标准是从质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分类和分组,统计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科学的分类,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联系。随着现代化的进行,统计标准成为统计工作必须加强的重要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标准方面负有领导和主要制定的责任。各部门也非常注重统计标准的建设,经过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的部门统计标准也越来越完备。
推行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统计调查方式从根本上说是统计数据的生产方式。统计调查包括周期性普查、抽样调查、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等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统计调查方法进行了大量改革,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报表,逐级汇总,逐步转变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报表、重点调查、行政记录和科学估算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强化规范的统计调查制度管理体系。统计项目和统计工作的管理是统计部门的重要职能。依法对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陆续制定了相对完整的统计管理办法,加强全国统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统计调查,维护政府统计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提高统计调查的质量,全国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工作的管理越来越规范。
二、建立全方位的统计服务体系
统计工作的最高宗旨是为党政领导、为宏观决策、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需要不断丰富统计服务内容,积极创新统计服务手段,逐步实现由单一服务于党政领导向服务全社会转变,由封闭式半透明的统计向开放式全透明的统计转变,由单向服务向双向沟通转变。
完善统计服务形式和手段。完善统计数据的发布制度,建立统计数据发布网络和与新闻发布会相结合的新闻发布制度,构建由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组成的统计信息传播网。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及时向各级单位和政府提供大量反映国情国力和经济社会的统计数据,以及观点鲜明具有重要价值的统计资料和统计建议。
关注统计数据发布后公众的反馈。统计信息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官方统计是否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最终都要由统计数据的用户和社会公众来评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希望得到更多的统计信息,也对统计工作更加关注。公众使用、评论统计数据,甚至提出批评意见,是推动统计水平提高的一个源泉。统计部门注重倾听社会的反映,了解公众的想法,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统计体系。
加强统计生产过程公开。在完善统计数据公布的同时,也在公布统计工作流程和方法上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发布统计数据的调查方法、采集过程、计算过程,为公众提供统计数据生产流程的信息,使统计工作更加透明,提供更加完整的统计信息,帮助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统计数据,减少误读误用。
三、建立完善的统计保障体系
优质的统计工作,除统计调查和统计服务两大体系之外,还需要一系列的统计保障体系,包括统计法律法规、统计技术支撑和统计科研及人才培养等。
基本形成覆盖全面的统计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为中心,统计行政法规相配套,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为补充的统计法律法规体系。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部门统计规章,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政府也制定和颁布了地方性的统计法规和规章。覆盖统计工作各方面、各个环节的统计法律制度体系为我们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构建统计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全国统计系统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统计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地市、县级的国家统计信息主干网络系统,初步建成了满足统计业务需求的软件平台和数据处理系统,使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公布逐步实现了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数据的生产效率,推动了统计现代化的发展。
不断加强统计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研建设,是统计工作能够跟上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智力保障。各部门和各地方也越来越重视统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统计人员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加强与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为统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统计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将先进的理念、方法、技术应用到我国的统计工作中。
总体看,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统计工作体系,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国的统计工作仍然存在着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在统计公信力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十二五”统计工作的发展规划纲要,我们要在发展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以建立服务型统计为目标,全面提升统计工作水平。